查看原文
其他

结束了,但有人要求重新回到严格清零封控,你同意吗?

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2024-01-09

★ 关注备份号防失联 → 右上角 → 设为星标 ★

文丨张是之
大家好,目前为止,我还没有阳。
就在刚刚,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:第一,新冠更名;第二,解除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。 
这意味着结束了,这场历经三年的劫难在官方层面彻底结束了。
不过的确,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遇到了困难。
一方面是医护人员自身大片倒下,而且时间相对集中,另一方面则是感染人数集中就医的增加。
有些老年人发展成了重症,不幸离世,也有年轻人走的突然,很多医院排队就医等待时间很长。
于是很多人开始质疑放开的正确性,认为如果此前继续严格封控,情况就不会像今天这么糟糕。
于是我们看到有人呼吁,「重新恢复严格的防疫制度,并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不便和经济损失。」
因为「只有重新提供免于被感染的环境,整个国家的经济,才有可能回到正轨。」
他们把重新恢复封控叫作「重回正轨」,这你同意吗?
回答这个问题,既需要尊重事实,也需要尊重逻辑。这既是一个医学问题,也是一个逻辑问题。
在基本的医学事实层面,奥密克戎在政策放开之前,实际上就已经封不住了。
已知关于病毒的基本事实:
1. 新疆地区最严格的封控,三个多月并没有实现清零;2. 郑州富士康组织度极高的企业,也没有封住病毒,还引起了工人的恐慌和逃亡;3. 上海差一点就逐步放开,但采取严厉封控也没有彻底清零;4. 北京对外地入京人员严格管控,但仍然没有防住病毒传入北京。5. 广州、重庆、河北,最后全国各地都开始「一片红」。
另外一个基本事实是,经济上也扛不住了。
如果延续原来的严格封控,地方就必须要建方舱,社会就必须要静默停摆。
再加上强制性的核酸检测,每一天都是巨额的入不敷出。
经济停滞,不仅是个人家庭扛不住,地方财政也扛不住,仅山东就听说了好几个县级市发不出工资,省财政接管的。
如果病毒事实上防不住,还坚定实施「人定胜天」那一套,那经济、财政上的损失就是个无底洞,最终落到个人身上那就是是座山。
上面呼吁重新封控的作者,声称「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不便和经济损失」。而真相很可能是,这种疾呼重新封控的人,经济上可能几乎不会受到损失。 
还有一个「层层加码」的问题,也是一个事实上的存在。
北京那边的发布会屡次强调各级不能层层加码,事实就是,你国家卫健委越是强调不能加码,说明底下加码越是严重。
有钱的地方门上安装磁力感应装置,没钱的直接粗暴上锁、焊门,而各种街道上的挡板,几乎是各个城市的标配。
卡车司机被封条封在车内,吃喝拉撒都必须在车上解决,这也不是个例。
此前文章有读者说,这三年实际上没有被封控几天,有的地方确实比较幸运。
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人都那么幸运,大部分人遭遇病毒的实际情况封控必加码。
遭遇加码只是时间问题,就在政策彻底放开前一周,各地普遍执行的都是,一个人阳了,整栋楼封掉,整个单元拉走,甚至整个小区封锁。
而且,家里有老人阳了,小区一封锁,子女想过去照顾都很困难。
这就是他们想要的「正轨」吗?
另外还有一个「病毒歧视」的问题,当时的舆论氛围流行各种后遗症说法,结果导致很多人歧视得过新冠的人,甚至连有的医护人员回家都受到阻拦。
现在老人孩子得了新冠都知道好好休息,还能有人相互照顾,那段时间「阳」了直接拉去方舱。
方舱那个卫生环境、食宿条件,污物满地的照片视频估计都看过,都不用多描述。那种地方能休息好?
更不用说,有的地方才几岁的小孩子阳了,父母不能跟着照顾,孩子穿着隔离服独自前往。
更过分的是,新闻不止一次报道过,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被要求必须进入方舱。
这就是他们说的正轨?这就是他们保护老人的方法?
方舱的作用是什么?那就是把病人集中起来,从而实现「社会面清零」。
如果要严格清零,那么方舱就不可避免。
今天阳了的人,有多少人愿意去方舱恢复健康?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让自己家的老人去方舱恢复?
一个他们不太愿意承认的事实就是,只要被封控的不是我,只要把别人送进方舱,那我就是安全的,这样才是最好的。
而对此大声疾呼的背后含义是,我做不到强制性把别人封控起来关进方舱,所以需要借助国家来实现我的目的,需要借助另外一个强制性力量。
很显然,这里边有个重要的逻辑区别。
那就是,主张封控的人,本质上是借助一个强权,以牺牲他人的自由为前提,从而实现自己安全的目的。 
主张放开的人,并没有这种依赖于强权的主张。相反,他们强调的是松绑放权,让人们的自由得以恢复。
很明显,主张放开的人更包容一些。
而且,正如我们所看到的,在强权的层层加码之下,想要获得自由,最简单的出入自家大门的自由,那简直难于登天。
同时,这势必会滋生特权,别说县长县委书记,就是一个镇长、镇书记的家,肯定不会像一般人家里那样说封就封,说上锁就上锁。
而反过来,放开之后,真正想把自己封在家里的话,这是他的自由,实际上也完全做得到,不出门就是了。
上锁焊门可能不会那么极端,何况有了外部保障,自己做一个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离,一个人一年不出大门都可以做到,而且可能还生活的不错。
所以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,还是一个逻辑问题,更是一个权利问题。
当然,是问题就有讨论的空间,有可以改进的空间。
比如这次放开就显得十分仓促,本来最好的时机是在夏天,是让上海作为试点。
但是错过了那个时机,层层加码又引起了很多的反弹行动,于是只能是仓促放开,结果相当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导致很多医院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。
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国家太大,政策很难及时调整、掉头,其实我的观点很简单,在前面一篇《人心散了,队伍不好带了》中提到过,国家这么大,就不要总想着「一盘大棋」,让各个地方下好自己的那盘棋,就是最大的棋局。
最后说几句讨论问题的方式,我自己虽然主张放开,但很少用「清零派」、「共存派」这样的词,因为词语的使用是会传递情绪的,这种明显对立的词汇很容易让讨论演变为意气之争、情绪之争,或者上升为派系之争,更甚或是意识形态的争论,而最后有价值的讨论反而没有人关心了。
所以,凝聚共识很关键,而尊重自由、保护产权,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基础。
2022年12月26日
——————

题图:Nikolo Balkanski

上一篇:战争结束后,穷人们只能寻找孩子的坟墓

一课经济一起学,科学普及你我

【一课经济学 | 智慧集结号】一年精读四本经典。知识点一点点的过,一点点的学。从哲学基础、方法论到基本公理、定理和规律,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,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。从第 1 季到第 4 季,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、跋涉探险,你我继续前行!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。

点击阅读原文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-4 季课单课、❷思维导图、❸名师经济学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